隨著眾多壓縮機企業清醒的認識到金融危機給自身帶來的困難后,各企業紛紛調整了戰略戰術以求生存。事實上,金融危機促進了壓縮機行業的產業升級與戰略重整,也帶動了壓縮機行業內進行了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在新一輪的發展中,尤為突出的就是我國大型高端壓縮機等石化裝備產品的自主研發問題。許多企業開始認識到進行大型高端壓縮機等石化裝備產品自主研發的重要性。就發展形式而言,首先是我國壓縮機等大型石化裝備近幾年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即使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未使大型壓縮機等石化裝備需求量下降,而對于高端壓縮機產品來講,也是目前市場上需求比較大的產品之一。盡管高端產品價格高昂,但是國內能夠生產的企業少之又少,因此高端產品仍舊在金融危機中成為搶手產品。就現在的形式而言,我國石油化工用大型壓縮機也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市場需求也較大。尤其是國家政策的相繼出臺,給大型壓縮機等石化裝置國產化進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因此新一輪經濟促進了大型高端壓縮機等石化裝備產品的自主研發,各企業也有意朝此方向發展轉型。同時,我國大型高端壓縮機產品的研發開始暴露出了一些現實性的問題,盡管大型壓縮機等石化裝備在國產化過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我國大型壓縮機的國產化程度不高,是制約其作為配套的空分等設備國產化發展的首要問題。其次,雖然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壓縮機制造企業為石油石化行業提供了國產化首臺首套壓縮機,但就目前的發展形式而言,一些用戶企業也將會對制造企業提出更高端的要求。
目前大型高端壓縮機等石化裝備產品的自主研發能力有限,主要由于以下幾點因素。
知識產權狀況不容樂觀
在石化專用壓縮機方面,煉油專用設備主要為國內自主知識產權,化工專用設備主要為國外知識產權。國外知識產權主要表現在設備設計計算和結構設計上。在通用設備方面,氣體壓縮機基本上是引進國外技術,有的經過消化吸收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但是在高端大型氣體壓縮機技術上大部分掌握在中外合資企業手中,基本都是國外知識產權。在儀器儀表方面,DCS控制系統的軟硬件基本上都依靠國外,國內只是涉及簡單的輔助生產系統?偟目磥,我國壓縮機等石化重大裝備方面的自主知識產權最多只有50%。
石化工藝技術開發與裝備技術開發嚴重脫節
國際上石化工藝技術發展很快,平均3~5年便有新的工藝技術出現,新的石化工藝技術意味著石化產品品種更多,產品質量更高,物耗能耗更低,經濟效益更好,競爭能力更強。但國內石化工藝技術研發與裝備技 術研發脫節,重工藝、輕設備的現象較為普遍。石化工藝設計與裝備研發機構分離,而石化裝備的結構、型號通常隨石化工藝技術和工藝流程的變化而變化。由于裝備研發與石化工藝研發未能緊密結合,與石化工藝技術配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有裝備及成套裝備技術較少。此外,裝備技術的研發手段相對落后,快速反應能力不強,新產品開發周期較長,使得裝備技術的發展滯后于石化工藝技術的發展。
消化吸收引進裝備技術步伐緩慢
在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方面,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沒有形成約束引進,激勵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技術引進時制造業缺乏談判主導權,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經費不足,投入的技術力量較少,技術及裝備的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力度不夠。有的根本就沒有進行消化吸收,裝備重復引進,高新技術裝備依賴國外的現象依然存在。甚至有一些企業技術力量不足,有的出于市場競爭考慮,對引進技術實行封鎖,從而阻礙了引進技術作用的發揮。
自主開發的科研力量不足
國內真正從事壓縮機等石化裝備研究開發的機構和人員不多,在石化專用設備方面,國內只有兩個獨立的、自負盈虧的專業研究院--蘭州石油機械研究所和蘭州天華化工機械研究院。蘭州石油機械研究所主要從事石油鉆采機械、煉油設備的開發研究。蘭州天華化工機械研究院主要從事化工專用機械研究開發,如橡塑機械、干燥機械、過濾機械研究開發等。由于種種原因,他們不能通過密切跟蹤石化工業技術發展和工程需要開發設備,沒有能力長期付出大量人力、財力研究開發新裝備。
壓縮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我國多數壓縮機制造企業缺乏高素質人才,研發能力相對較差,原始創新能力不強,技術儲備少,大多難以根據石化工藝要求進行設備研發或自行設計,而多是由國內設計單位或國外提供設計,來圖加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依附于國外企業的組裝比重較大,再加上市場不夠規范,競爭激烈,經濟效益差,制約了企業的自主創新。石化工藝技術的發展以及壓縮機生產規模的日趨大型化,對壓縮機企業的制造技術、檢驗技術、運輸技術、現場組裝及設備熱處理技術、新材料開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重大裝備國產化研發主體的大型國有壓縮機制造企業,由于歷史包袱重,社會負擔大,資金困難,企業長期效益低下,沒有自我積累,無力更新制造裝備,科研投入較低,企業科研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超過3%的裝備制造企業,只有沈鼓(5.5%)、杭汽(5.9%)等幾家骨干企業,致使我國壓縮機等石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動力不足。十幾年的科技體制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為主體的科技開發體系舊模式,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尚未形成。企業缺乏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工程技術人員缺乏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目前的情況是,我國對于壓縮機制造技術已基本掌握,并且大多數產品都能夠替代進口,但是在大型壓縮機和高端產品的制造上與國外先進企業還存在一定差距,還不能滿足重大裝置配套需要。尤其是高精尖產品,很少有企業能觸及。因此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之初,壓縮機行業就應從高端領域尋找突破口,跟蹤國外先進技術并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研制開發和自主創新能力,爭取使我國具備高精尖產品的生產和出口能力。
縱觀壓縮機行業發展現狀,大型石化裝置的國產化為我國壓縮機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商機。壓縮機制造企業要克服重重困難,不斷調整經營方式,與用戶攜手合作,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技術創新、技術改造、研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等,為行業經濟增長各顯其能,發揮其更大的作用。